在人民網房產城建頻道上看到一篇文章——《泡沫晃眼價格混亂 揭開地產業“皇帝的新衣”》(以下簡稱金文)。《中國經營報》發表該文章時,還專門加了一個“編者按”說,當前,在有關房地產“泡沫”和住房價格問題的討論中充滿了概念混亂,一些對策建議也不得要領。作為
在人民網房產城建頻道上看到一篇文章——《泡沫晃眼價格混亂 揭開地產業“皇帝的新衣”》(以下簡稱金文)。《中國經營報》發表該文章時,還專門加了一個“編者按”說,當前,在有關房地產“泡沫”和住房價格問題的討論中充滿了概念混亂,一些對策建議也不得要領。作為一個深具社會責任感的經濟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先生撰寫的這篇報告,以嚴謹的經濟學語言澄清了“關于住房供求和價格方面的幾個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從而提出最準確的政策建議。
現在,房地產調控正處于敏感時期,下一步宏觀調控的走向如何,正是目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房地產業內外專家學者爭論的熱點問題。按《中國經營報》的說法,既然金碚先生提出的是“最準確的政策建議”,那么下一步房地產調控就只能按照金碚先生所指的方向走,才是最正確的了。遇見這樣的文章,自然誰都不敢等閑視之的。然而,我仔細拜讀了全文之后,卻被金文有關“租房自住才是純粹的消費行為,而購房則是儲蓄——投資行為”等諸如此類的判斷,真正地搞糊涂了。糊涂之余,忍不住想道,金文從“購房等于儲蓄投資,租房才是消費”等諸如此類的判斷出發,其對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理解和判斷,真的可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嗎?其所提出的政策建議真的是“最準確的政策建議”嗎?
為什么房價只能漲不能跌!?
金文在最終提出政策建議前,雖然繞了好大一個圈子,談了“關于住房供求和價格方面”的好幾個問題,但全文的核心思想其實并不復雜,那就是——
從市場經濟的性質來說,只有租房自住才是純粹的消費行為,而購房則是儲蓄——投資行為。無論是否有消費需求,只有具有儲蓄——投資動機的家庭才購房,關注房價;而以消費動機為主的家庭主要的行為表現是租房,更關切的應是租金價格。
政府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消費)問題時,決不能把房價問題與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居住問題混淆起來。
政府解決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消費)問題,最佳的方式是以租賃解決的方式,調控的對象應是住房租賃價格。而對于房價,由于購房是儲蓄——投資行為,政府調控的責任,應該是支持實現房產的保值升值。而對于短期投機的“炒房”者,要規范其行為,防止其擾亂市場,損害一般家庭的住房消費、儲蓄和投資利益。
我們只要稍微仔細地分析一下,就會明白無誤地知道,金文所提出的最準確的政策建議,其最核心結論是——房地產宏觀調控,房價只能漲不能跌!在房價只漲不跌的情況下,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的出路是“租”!
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意欲何為?
在房地產市場上,大家都知道,購房者通??梢苑譃閮煞N,一種是購房自住的消費者,另一種則是購房謀利的投資者(投資者)。
經濟學上深入淺出地解決經濟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但是,現在,金文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消費”和“投資”這兩者之間,硬塞進了一個“儲蓄”。
金文說,從市場經濟的性質來說,只有租房自住才是純粹的消費行為,而購房則是儲蓄——投資行為。金文舉例說,購買一套100萬元的住房,如果這套住房的年租金是5萬元,那么,在這100萬元的房款中5%(5萬元)是消費支出,95%(95萬元)是為了將來的消費而進行的儲蓄——投資。如果買房只是為了現在和將來自己居住,這95%的房款就是純粹的儲蓄行為;而如果期望未來房屋漲價或出租而獲益,就是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行為,預期投資收益就是未來的房屋租金和級差地租或者其資產增值形態。
“儲蓄”的準確定義到底是什么?雖然金文沒說,但是我們知道,按照金文對于“消費”和“儲蓄”的理解,金文所舉的例子中,那100萬元的住房購房款,是可以分解成無數個“消費”和“儲蓄——投資”的組合。
不是嗎?“消費支出”既然可以界定為這套住房的年租金。那么,“消費支出”難道就不可以界定為是這套住房的月租金,周租金,日租金等等?而“儲蓄——投資”,則相應為“房款”減去“消費支出”的剩余?
金文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到底意欲何為?難道金文引入了一個“儲蓄”的概念,就真的能抹殺“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本質區別了?就能夠將所有的“購房者”都歸類入“投資者”的行列?
購房等于儲蓄——投資 租房才是消費?
金文沒有給“儲蓄”作出嚴格的定義。而實際上,經濟學各流派理論,雖然對“儲蓄”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是大家都認同——儲蓄是指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即儲蓄等于收入減消費。用公式來表示,那就是:儲蓄=可支配收入-消費。當然,上面這個公式也可以變形為:消費=可支配收入-儲蓄。
投資的本質是借貸,借貸的資金來源于儲蓄。在宏觀經濟學來說,從社會全體看來,“投資”與“儲蓄”,這二者只是同一事物之兩面。有些經濟學流派甚至認為,“投資”與“儲蓄”這二者必然相等。這就是在宏觀經濟學里,儲蓄和投資常常被交替使用的由來。
但是,宏觀經濟學的說法,有時并不適用于微觀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來說,“儲蓄——投資”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能交替使用。
對于個體來說,儲蓄是安全的持有資金——例如,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或是貨幣市場帳戶中。它的目標一般往往是滿足短期需要,例如,短期的消費或意外支出。它的特點是:你可以獲得固定的,但比較低的回報,但是很容易收回資金。而投資是用部分儲蓄資金去承擔風險——例如購買股票或債券。它的目標是實現長期回報。股票和債券與銀行儲蓄并不相同,一般來說,長期投資可獲得超過通貨膨脹率的回報,但是它們的價值也可能貶值。
由上可以知道,對于個體來說,實際上,儲蓄和投資它們有著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講,“儲蓄——投資”,這兩者并不適宜于交替使用。
房地產由于位置的不可移動性,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內需市場。而內需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消費需求、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