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連有幾位業內朋友打來電話對我說,我們這兒的房價明明是下跌了,但據有關部門調查,二季度全國70城市房價漲5.7%,惟有上海房價獨跌。他們問我對此有何看法?我回答他們說,對于一個城市房價的漲跌,我從來不單獨只看“房地產價格指數”;上海樓市的“群租”現象,正被新聞媒體屢屢曝光,上海樓市真實需求的最后一塊“遮羞布”也已被扯下,上海房價不跌能行嗎?當前,最值得警惕的,其實是那些“群租”現象尚未被曝光的城市,其“遮羞布”背后的“真實風光”。
房地產價格指數可信度又有幾何?
“有時有的城市房地產價格明明漲得很火爆,但價格指數漲得卻象‘溫吞水’;有時有的城市房地產價格明明是跌了,但價格指數卻依然在上漲?!?
前前后后,業內有好幾位朋友,都曾問起過我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看待這個房地產價格指數?
坦率地說,對于房地產價格指數,這幾年來,我是越來越少看了。即便要看,那也肯定是結合著某些城市房地產的“成交量”、“合同銷售價格”、“實現銷售價格”,以及有關房地產信貸和房地產稅收的數據來看的。
一方面,這固然是因為我不太清楚,有關單位在編制當地房地產價格指數時,其相關數據是如何采集得到的,是依靠各房地產開發商自報,還是自己直接調查房地產市場而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因為我也不是很知道,一些單位在收集得到房價、地價等相關數據后,又是經過怎樣的技術途經和標準化處理后,才編制出當地城市房地產價格指數來的?
更何況,去年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出臺了新舊國八條等調控政策措施,雖然是刀刀切中了房地產市場的痼疾,但是收效并不大,問題出在哪兒?現在,應當說,大家基本已經形成共識,關鍵就在于一些地方,對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進行了或名或暗的抵制。
“不做假賬”,是當年朱镕基總理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寫的校訓?!瓣柟饨y計”,是今年三月二十九日,剛剛走馬上任不久的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要力爭的目標。
“不做假賬”、“陽光統計”,這樣的校訓和目標的提出,其背景是什么?
“不做假賬”、“陽光統計”,這樣的校訓和目標的提出,其背景是“數據水份”、“政績數字”的泛濫。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寄希望于一些地方,在給國家統計局上報房地產價格指數時,其數據還能是準確無誤的嗎?
“群租”扯下了上海樓市最后一塊“遮羞布”
對于 “房地產價格指數”,我看得很少,我更樂意看的是一些嚴肅媒體對房地產市場“真實案例”的報導。因為,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透過現象還是很能看出一些本質的東西來的。
這就好比說,你到了一個城市,當地領導或者朋友告訴你說,這個城市經過評比,剛剛成為省級文明城市,或者是國家級文明城市。雖然,你第一個反應自然是相信該城市的居民會比其他地方的居民更文明一些,但是,如果你親眼目睹了當地絕大多數司機和行人,對于鳴著警笛急急駛來的救護車,毫無主動避讓的意識后,你還會相信這個文明城市,其“文明程度”的“含金量”嗎?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歷經磨練后得出的經驗總結。雖然,有時眼睛也會欺騙我們,但是,“眼見的”總歸比“耳聞的”,真實性更大一些。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嚴肅媒體有職業操守的新聞記者的采訪報導,其實是該媒體受眾“眼睛”的延伸。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大弊端,是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如土地供需上,在開發商與政府之間,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在房屋供需上,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更是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從某種角度來說,在宏觀調控的大形勢下,上海樓市調控之所以相對來說能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眾多新聞媒體對上海樓市真相契而不舍、窮追猛打的采訪報導“功不可沒”。
通過新聞媒體,大家看到,前段時間,上海房地產市場上演的是一出又一出的“退房風波”,一陳又一陳房地產中介機構的“關門大吉”。現在,通過新聞媒體,我們又看到,上海樓市已經流行起了“群租現象”。
如據《新聞晨報》最近報導,大房型租賃價格的持續低迷導致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借助于分割出租來平衡收支,群租現象在上海市區眾多新建小區內出現。根據有關調查,目前僅徐匯、盧灣、黃浦、浦東四區,就有數十個新建小區存在“群租”現象,有些150平方米的三房二廳內居住人口甚至超過了30人,平均每間房住6人。
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群租”的只是打工仔和打工妹,其實“群租”的,更多的是白領。
據媒體披露,今年6月,浦東新區綠城小區居委會對小區內的住房情況調查后發現,小區內業主自居住房700余戶,出租住房205戶,小區常住居民有1600余人,房客卻達到了1200余人。房客人數已經逼近了小區居民的人數。而且,在綠城小區租房的多以白領、附近公司職工為主。
平均每間房住6人,一套房子甚至超過30人。如此“群居”,生活自然是十分不便。
在種種不便、甚至安全也得不到保證的背后,上海為何會流行起“群租”現象呢?
媒體調查后,最終披露,廉價房租是眾多白領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選擇“群租”最大的吸引力!
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可分成自住性需求、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但從本質上說,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并非終端需求,而只是中間需求,這種中間需求,最終還是得轉化為供給,由真實需求即自住性需求來消化。
城市化是鼓吹房價永遠上漲論者最大的理由。確實,從人口的角度說,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大量地轉化為城市人口,這是房地產市場真實需求的最大力量之所在。
但是,當“有頭有臉”的白領階層,面對高昂的房價,許多人也只得被迫無奈地選擇“群租”時;當許多投資性購房者,為了不致于虧本,只能把房子分割出租以便賺進更多租金,以求收支平衡時;房價的下跌,是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