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二次調控以來,政府各項政策陸續出臺,利用限貸、加息等金融手段強化調控效果,投資性與改善性需求受限制,北京二手房交易量隨之下降。而鄰近年底,政策風向毫無轉向征兆的房地產市場使一部分炒房人徹底斷絕了繼續挺下去的希望,他們選擇了拋售離場。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年底市場的進一步冷卻,急于離場的房產持有者可能掀起一股“拋售潮”,不過對于不同地段的房產持有者,其面臨的局面卻有所不同。
二手房觀望者眾多
市區初現“拋售”苗頭
在京投資房地產多年的王女士,其先后在望京、雙井、大望路等區域購買過多套房產。受今年4月政府出臺了第一輪樓市調控收緊政策的影響,觀望了兩個月的王女士資金緊張,在7月出售了其名下一套房產。隨后9月市場微現回暖,王女士似乎看到一絲希望,但9月末第二輪樓市收緊調控政策,徹底打消了王女士的念頭。資金鏈的緊繃,使王女士不得不在11月初出售其位于雙井的第二套房產。她在中介公司掛出的26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足足比周邊二手房價每平方米便宜了4000多。
而為王女士辦理相關事宜的美聯地產經紀人表示,像王女士這樣,愿意低價拋售市區房產的業主以前并不多見,類似的現象也是在近期才有一些。“愿意這樣做的多半是急等用錢,有的是變現后從事其他投資,有的則是因為買了別的房產需要付款。”
來自市場的信息則顯示,大戶型房產有可能成為被拋售的“主力”。“我認識的一位業主,以19000元的單價出手位于頂層的200多平方米的復式,這一價格比市場均價便宜了5000到7000元,但看了幾撥人,還是沒賣出去。一是因為戶型大,二是因為周邊賣大戶型二手房的很多,看房人的購買意愿卻并不強。”相關人士表示。
相關人士表示,“11月市場成交依然平淡,在首付比例提升和房貸利率上調的雙重壓力下,業主和客戶對市場普遍產生濃重觀望情緒,客戶的購房意愿仍在,但是入市的步伐逐漸變慢,而業主們雖然對近期房價上漲的預期不強,但是普遍認為未來長期仍將會漲價,因此,兩者之間僵持的現象仍在繼續。不過,隨著市場冷凍的進一步加劇,拋售案例的增多無法避免。”
遠郊區業主開始拋售
二手房掛牌量劇增
有數據顯示,2010年10月北京存量住宅網簽成交量為14162套,與上月的16545套相比,下降14.40%。較去年同期的20011套相比,下降了29.22%。從價格方面來看,北京二手商品房整體價格10月與9月基本持平。
不過,在二手房市場,遠郊與近郊的業主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現狀。據市場數據顯示,11月上旬(11月1日-11月10日),朝陽區二手房業主報價平均為26054元/平方米,環比上升5%;西城區均價37627元/平方米,環比上升7%;海淀區均價28310元/平方米,環比上升4%。
相對于市區二手房價的平穩上升,遠郊二手房價格則已經開始回落。數據顯示,11月上旬,房山區二手房業主報價平均為10100元/平方米,環比下降8%;大興區均價15722元/平方米,環比下降13%;通州區套均價15543元/平方米,環比下降8%。而昌平區地鐵的開通也沒有促進二手房價的上漲,均價15908元/平方米,環比持平。
而與此同時,遠郊區業主也早已開始了“拋售”。11月上旬,全市二手房掛牌量環比下降3%,然而遠郊二手房源掛牌量卻開始大幅增加。其中,昌平區二手房源掛牌量環比上升40%、大興區二手房掛牌量環比上升23%、房山區掛牌量環比上升67%。市場人士表示,郊區二手房源的大幅度增加說明業主心態已發生明顯改變,擔心市場變化影響收益而出現恐慌性拋售。市區多數二手業主仍然惜售,或者選擇轉售為租。
新盤供應沖擊二手房市場
拋售恐愈演愈烈
針對市區與遠郊二手房市場拋售房源的增多,專業人士認為這是房地產市場階段性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目前調控背景下,有越來越明顯的增速趨勢。
九九房市場負責人王偉偉分析,由于北京市區建設用地緊張,難以再開發新樓盤,然而針對市區的購房需求并未減少,還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富裕階層的增加有所上升,而市區可售二手房源則相對穩定,供需處于失衡狀態,使得盡管面臨調控壓力,市區二手房價仍在攀升。此外,對于中產以上階層來說,市區房源的稀缺性帶來的溢價,城市核心區交通、商業、教育、醫療等配套為房源帶來的附加值,能夠抵消調控政策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需求不減、供應有限的作用下,市區二手房價穩步升值。
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11月上旬新盤供應面積達到了32.6萬平方米,開盤價格環比下降了18.7%。走低的樓市新房大量開盤入市,二手房交易受到很大沖擊。業主面對兩難局面,在目前調控政策疊加,市場觀望氣氛濃厚的情況下售房,交易周期開始拉長,不得不調低報價,以現在的價格售房利潤空間變小,但是如果將價格保持高位不變,隨著更多新盤的入市,二手房價很可能會被再度拉低。心理博弈之下,有些業主選擇降價求售來止損,防止區域二手房價格超跌影響收益。